(通讯员:刘鹏 戴欣佚)中国的古琴艺术源远流长,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故事至今都经常被人提及。南京的金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流派之一,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挂牌论坛人文学院的师生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社会对金陵琴派的认知和了解,这一做便是三年。
澳门挂牌论坛师生团队的调研是从文献开始的,通过收集整理古代琴谱与琴论、历史典籍与地方志、流派专著与考据文献、音像档案等,梳理出金陵琴派的历史源流。参与调研的学生高润涵介绍,关于金陵琴派的文献记载零散潜隐,他们在263种正式出版物和77种非正式出版物中“千淘万漉”,终于还原了金陵琴派的发展脉络。金陵琴派源自明代皇家乐宫,明末衰落,清初兴盛,发展历程跌宕起伏。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古谱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打谱手稿进行高清扫描和数字化处理,让这些文化瑰宝得以永久保存。
桂世民是金陵琴派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世纪70年代开始追随梅曰强先生习琴,完整继承了金陵琴派传统的琴风、代表曲目和独特的风范气度。澳门挂牌论坛师生团队在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对桂世民及其弟子、家人和相关专家等进行了深入接触,并到《梅花三弄》等名曲的创作地桃叶渡、青溪遗迹,近代金陵琴学重地青溪琴社遗址,现代传承地金陵琴社,当代传承地金陵古琴馆等地,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实物收集等方式,记录了约123小时的视频和音频素材,整理出23万字的口述文字稿,并拍摄了传承教学、雅集活动等珍贵影像。这些资料不仅捕捉了金陵琴派的活态传承,还还原了其与南京地域文化的深层联系。
此外,团队还通过市场调查分析了金陵琴派的受众需求。调查发现,不同群体的偏好差异显著:学生群体相对看重教学内容,银发群体更关注师资水平。这些发现为金陵琴派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非遗调研不仅是文化保护行动,更是‘全人教育’的载体。在整个金陵琴派调查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非遗,从而爱上非遗,在传承发扬中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这也是我们的初衷。”指导教师戴欣佚说。
澳门挂牌论坛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锻造、价值观形成上实现协同发展,回应了新时代对兼具专业素养与文化情怀的人才需求。据了解,学校建有“南京学”研究基地,人文学院教师也已带领学生先后开展了南京溧水骆山大龙、南京云锦、南京金箔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调查研究。人文学院院长张维亚表示,学院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各种研究项目中去,在项目实践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与“根脉”。
本文刊于2025年4月10日荔枝新闻,链接:
https://m.jstv.com/news/2025/4/10/1359928181932707840.html?curchannel=%E7%8E%B0%E5%9C%BA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